研究成果,实现现代化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理念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过程。因此,需要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科技成果应用于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美丽乡村的发展与建设中,以严格实施技术创新与应用、规划与实施。如何在国家层面全面规划生态智慧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将规划落到实处,具体路径是什么?
路径1: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区,建设智慧农业城市。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重点要发展生态高值农业,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产业效率。首先,在全国区域内规划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区。第二,根据不同规划生态高值农业区的具体情况,开展区域自主创新,从外区域吸引农业方面的高新技术,结合地方需求与地方科技力量,实施东北先进农业区域创新计划、黄淮海绿色现代农业区域创新计划和渤海粮仓科技增粮计划。
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面对日益尖锐的 “城市病”“大城市病”等城市问题,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政府在“十二五”(2011年到2015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对于部分以农业及相关发展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应积极以发展智慧农业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念,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管理提升。一是以发展生态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理念,提出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并在全国具备发展为智慧农业城市的城市予以身份确认。 二是选择重点农业地区的城市作为发展智慧农业城市的试点,并相应编制智慧农业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试点建设。三是依据智慧农业城市的特征、定位与任务,建立智慧农业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实施对智慧农业城市的评价与指导。 四是根据全国智慧农业城市的不同分类,在不同类型的智慧农业城市中选择示范区,通过实施某主导产业的技术集成,实现智慧农业城市的产业提升、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有序发展。五是总结不同类型智慧农业城市示范区的特色与成果,形成智慧农业城市发展的基本标准,用以推广指导相应类型的智慧农业城市的发展建设。
路径2: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一方面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一是从宏观层面,在全国各省市层面启动区域特色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依据各地的自然生态禀赋差异,以差异化发展为原则,具体设计区域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二是从微观层面,启动镇一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将镇一级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与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城乡建设指导体系。
另一方面,要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评价,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用以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与指导。与此同时,要在东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区域选择特定的镇、乡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培育镇、乡村一级的特色产业,并将现代农业的新技术通过实施特色产业技术集成,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示范区的经验与成果,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标准,并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标准逐步推广实施。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供职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城市经济、中小企业投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