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产权永佃制:
释放中国经济增长长期红利
刘成玉
刘成玉,经济学博士,教授,四川省荣县人,现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MBA项目指导教师,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农业推广硕士指导教师,农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和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研究领域涵盖 “三农”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宏观经济、教育经济与管理等,先后主持、参与课题研究项目48项,其中2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各种学术奖励,出版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在主体界定、排他性、安全性、可执行性及可转移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进而导致土地资源粗放低效利用和闲置浪费、土地数量和质量不可持续、危害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严重社会不公和社会不稳等问题出现。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为形势所迫,更能迸发长期增长红利。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未来模式是国有基础上的永佃制,现实举措是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通过政策性银行和保险服务,解决农村土地抵押贷款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通过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实现了30余年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13年全国人均GDP达到了6700美元。国人还来不及品味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业的幸福感,却又产生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忧虑。事实上,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包括环境容量的合理利用和过度透支)和“劳工红利”(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低工资、低福利和低保障)不仅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