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第10期:当代县域经济
融入都市区发展 县域需要智慧和魄力

健康和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主动融入都市区对外开放全局,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新时期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承接专业市场外迁,争取设置保税仓库和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建立旅游产业联盟。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联合推动智能园区、智慧工厂和数字车间试点建设,实现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共同推动节点城市产业高端化。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设置产业门槛和政策引导,坚决杜绝引进严重产能过剩和明确淘汰产能过剩,大力引进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高精尖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实施“借脑”工程,建立与知名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战略合作机制,吸引建立教学实验基地和科研中心,推进研发资源开放共享,鼓励联合攻关关键技术。
——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节点城市对接都市区的重要目标,要突破跨区域行政壁垒,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开区域保障体系。要继续推动郑新融合发展战略,建立起更高层协调机制,适时建立节点城市与都市区下辖区县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的合作,实现在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互认和共享。支持各类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共建职业教育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搭建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交流合作,开展远程医疗合作和跨区域院前急救,推进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互认,实现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和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医疗保险定点互认和费用联网结算。建立跨区域人才需求目录,共同建立一批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政策对接,逐步统一区域内社保标准,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生态环境同建共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节点城市对接都市区的重要保障,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在城市功能布局中凸显节点城市地位,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双向流动。建立跨区域生态廊道,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河流湿地,建立沿河绿廊,构建生态涵养带;依托交通干道,建设交通线路绿化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百千万”农田防护林、城镇社区绿化美化及平原沙荒营造林。推动节点城市域水系建设,打造由河流及城市生态水系组成的复合型、多功能的现代水利网络体系,谋划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立跨区域环境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项目布局、产业门槛设置、污染物排放、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生态补偿、应急处理等加强合作,加强生态环境追责和赔偿,共建天蓝、水绿、树美和宜居的乡愁田园。
在推进节点城市与都市区融入的过程中,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政府间高层次对话、协调和推进机制,强力推进重大生产力、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布局,从而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大对接,最终将节点城市发展潜力转化为产业优势,将都市区区域优势转化为都市区、城市群发展优势。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