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第10期:当代县域经济
震后汶川的脱贫实践

“三江镇、水磨镇、漩口镇”为核心,规划融入医疗、文化、膳食、运动、休闲于一体的1000平方公里生态康养区建设。以“美旅康养、美食康养、美体康养、美居康养、美德康养”为内涵,以“文化养生、医疗服务、健康食疗、健康运动、产品研发、服务提升”为重点的特色康养品牌,带动汶川“全域旅游”发展。
“以康养理念为引领,以生态环境为本底,以藏羌、道家养生文化为支撑,以健康农业为特色,以大爱文化为依托,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保障,汶川全力打造川西北特色生态康养目的地。”汶川县长旺娜表示,在1000平方公里生态康养区规划中,汶川将6镇4乡纳入全域发展,科学编制《汶川县生态康养区总体规划》,累计整合项目资金1.44亿元,着力从改善高半山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形成高山与河坝“抱团”发展模式。
全县区域协调大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扶贫开发合力。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曾说过,“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才能实现。”

“庄园经济”异军突起
2014年,汶川首次提出“大美养眼、气候养身、生态养康、文化养心”的新型旅游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生态经济庄园,以康体养生型、科技示范型、休闲度假型、阳光体验型、民俗观光型、综合开发型为主的生态精品农庄,把汶川县高半山与河坝连成一体,拓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农业产业在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中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可以说,汶川的“庄园经济”起源于其旅游转型。
从地震前旅游基础为零,到如今,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汶川这座传统的农业、工业小县城,抓住“5•12”特大地震之后带来的系列发展机遇,加快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深入挖掘文化生态旅游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依托“世界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大品牌,逐渐形成了“一乡一特、一镇一景、一村一品”的旅游发展格局。汶川旅游业由最初的过境游到短暂辉煌的地震体验游,再到后来火热的乡村旅游,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空间。
进入常态化,旅游业如何转型?汶川在探索中交出自己的答卷——立足区域、地理、气候、资源和人文优势,整合农村土地资源,科学编制《汶川县生态庄园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康养旅游。
汶川县龙溪乡联合村被统一规划为生态经济庄园建设示范点。围绕旅游几大要素,联合村抓住汶川县“1236”各项重点工程建设,通过生态经济庄园项目,将在村里统一规划建设购物中心,漂流项目等旅游配套设施,逐步构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本门路,带动全乡文化旅游发展,让全村村民都能享受到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达拉布农业观光园是联合村“庄园经济”发展的典型,“观光园从建设开始,除技术工种外,其余工人全都是我们村的村民,他们每月能获得近2000元的工资。达拉布农业观光园营业后,我们还将优先聘用村里贫困群众当工人,还会购买社保,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联合村返乡创业青年唐林介绍说。
今年,汶川县在巩固提升三江鹞子山养生堂、漩口赵公福地、水磨仁吉喜目花谷3个生态经济庄园的基础上,还将新建三江席草村、水磨牛塘沟村、漩口安子坪村、映秀张家坪村、威州双河村、雁门萝卜寨村、龙溪联合村等7个生态经济庄园,意欲辐射带动周边40个村整体联动发展。
近年来,汶川县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探索贫困山区加快发展的新途径,依托全县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庄园经济,区域带动整县脱贫致富,庄园经济为贫困地区破解“三农”问题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也成为改变贫困山区落后面貌、实现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