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位于汶川县中北部的绵虒镇(原草坡乡)为例,这里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发生次生灾害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甚至因为后来的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整乡再不适合房屋重建,最后汶川县委、县政府不得不做出整乡4000余人搬迁到水磨镇郭家坝居住的决定。绵虒镇群众家住水磨镇,可是却在水磨镇没有足以维系生活的生产资料,而绵虒镇又已不适宜生活居住,两地往返并不方便。
如何实现绵虒镇搬迁群众在水磨镇郭家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绵虒镇党委、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在聚居点建设过程中,考虑到水磨镇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教育体系,不仅方便了搬迁后群众就医、就学的问题,还将郭家坝聚居点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于生态康养。规划将郭家坝最大的亮点景观转经筒附近区域商铺打造成商业圈,以电信、移动、邮政、超市、藏羌特产小卖部为主,不断盘活人气,设立餐饮一条街、游客中心、宾馆等,满足郭家坝建成后游客住宿需求。同步发展农业产业,在聚居点对面河谷进行土地流转,由草坡村民集资成立花卉生产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打造百亩农业产业及花卉观光园,带动农户转变原始的低效率农业结构转移,真正将郭家坝聚居点打造成“水窑藏寨,花谷草坡”。
“南林北果+全域旅游”实施产业扶贫
夏日里,行走在汶川县,以“南林北果+全域旅游”为思路的县域经济发展布局最为瞩目。而“南林北果”这一经济发展布局,并不是在汶川地震重建之后才开始有的。陈劲斌告诉记者,“南林北果”的经济布局形成,前后已经有十多年了。
众所周知,汶川县北部片区是著名的水果生产区域,北部有三宝,那是甜樱桃、脆李子和香杏子,十多年发展下来,许多果林都已进入到盛果期。在汶川地震中遭受到损失的果林,也借着灾后重建的东风重新红火起来,且大有越来越火的趋势,仅是甜樱桃产业,占地就达5000万亩左右。
汶川依托自身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业、果业、茶叶等产业,以一项产业致富一个村,产业同时作为旅游景点带富一乡人,这样的一带一路环线旅游能让全县越来越多的群众增收有望、致富有门,清晰的发展思路呈现于眼前。
位于汶川县北部威州镇增坡村的村民就是依靠青红脆李走上了致富路。蔡清会家是汶川县因病致贫的典型家庭之一,年迈的父亲常年患病,去年光医药费就花费了十多万元,再加上乐山师院读大学的小女儿一年上万元的学费花销,让蔡清会一家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为帮助像蔡清会一样的贫困户发展产业,今年,汶川县扶贫移民局一改过去慰问、赠送物资的扶贫方式,深入增坡村实地调研,根据村民的需求,为村里统一采购了28000株青红脆李树苗,帮助村民发展“多元”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尽早摆脱贫困帽子。而蔡清会家新栽种的200棵李子苗就是扶贫移民局采购来的,李子苗长势非常喜人,这对她来说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与此同时,汶川县大力发展吃农家饭、摘农家果、体验藏羌文化的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连接了各个景点、景区,逐步形成了全域旅游景区的格局,让全域旅游助推扶贫工作成为汶川县的一大亮点。
2015年,汶川首次提出在全县打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