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叠加之地 构建大扶贫格局
“汶川的灾难自‘5•12’以来,就没有停止过。‘5•12’之后,多次发生余震,在随后的几年里,又多发次生灾害,特别是2013年的‘7•10’特大泥石流灾害对我们的影响非常严重。这些次生灾害也导致许多乡镇反复受灾,造成交通阻断,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是二、三次建房,经济压力吃不消。”汶川县扶贫移民局局长陈劲斌见到记者时如是说。
灾难叠加,无疑为扶贫工作增加了难度,如何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成为摆在汶川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2016年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汶川的扶贫工作相对其他地方更具有特殊性、困难性和复杂性。灾难中致残人口多,因灾致贫、因病返贫人口比例大,全县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汶川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必须把扶贫工作纳入全县上下一盘棋来整县推进。
于是,汶川构建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得以“出炉”——通过精准扶贫“到村入户”,确保全县扶贫工作如期拔穷根、摘穷帽;通过“南林北果+全域旅游(康养)”县域经济布局;通过发展壮大“庄园经济”,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助推老百姓致富增收,将中央、省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对接汶川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以“大小联动、三链拉动、四制齐动”的攻坚之举,助推扶贫工作上台阶,确保顺利实现“2018年整体脱贫,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汶川县想要在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就要落实到全县数万群众全方位改善贫困状况、走向富裕的头上。
贫困的基本现状怎么样?贫困突出问题及主要特征是什么?汶川县“会诊”结果为拿出精准扶贫有力举措指明了方向——全县确定贫困村35个,贫困户1221户3981人,全县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致贫返贫原因多重叠加,稳定脱贫的基础还很脆弱。
围绕精准扶贫攻坚上下一盘棋,汶川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基础扶贫、生态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党建扶贫等“六大”扶贫攻坚行动,通过加大特色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支持一批具有资源生态和传统产业优势的高半山村发展“一村一品”,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富民产业核心,夯实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充分发动群众自身力量,在举措上精准发力,直达病灶,摘掉穷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