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8.36亿。从亚洲到非洲,从中东到拉美,很多国家与贫穷抗争,而“中国式扶贫”模式尤让世界瞩目。其间,中国对世界扶贫业的贡献率超过70%,有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
中国扶贫开发规模广、难度大,在世界范围绝无仅有: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道路、水利、电力、住房、通信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条件明显改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国家尤其倾注了大量心血。譬如四川,世居彝、藏、羌、苗、回、蒙古、傈僳等少数民族14个,户籍人口490.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0%,居全国各省区市第六位,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羌族聚居区。
四川省委、省政府通过集中投入、综合施策,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工程: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及巩固提升工程、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及“十项扶贫工程”、甘孜、阿坝、凉山三州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藏区扶贫攻坚项目、红原县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县建设项目、“溜索改桥”项目、甘孜州地方病防治、浙江对口帮扶藏区、珠海对口凉山的东西协作扶贫等八大项目。此处,还实施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其他多个项目。
2015年,四川民族自治地方51县(三州48县、北川县、峨边县、马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50元,比2010年的4124元翻了一番多。
成绩骄人,可困难仍不少,仍需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
2015年,四川省仅甘阿凉三州的农村贫困居民就有64.48万人,占全省农村贫困居民总数的16.96%;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四大片区”中,有1/2是民族地区,60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片区县中,民族县和享受民族县政策待遇县的48个,占4/5。
“脱贫和高标准的小康是两码事。我们不是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将长期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强调了扶贫时间的长期性、艰难性,唯有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在这场长期的战役面前,为了民族地区与全省一道同步迈进小康社会,四川正按照中央的部署,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移民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以内生动力铸就脱贫长效机制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育先天不良,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贫困问题突出,单靠本土财力脱贫难度较大。
本刊注意到此类问题,从凉山州“悬崖村”孩童上学难出发,客观分析东部与西部县与县之间巨大的财力差异,在今年8月,以“县域扶贫路”一文,特别提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县与县结对帮扶“携手奔小康”模式。
县与县结对,富县帮穷县,精准对接,精准帮扶。
县与县结亲,富亲帮穷亲,财力对接,人才对接。
7月20日,习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明确要求,在完善省际结对关系的基础上,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着力推动县与县精准对接,甚至还可以探索乡镇、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等方面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同时,还要加强考核,“用严格的制度来要求和监督,抓紧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不仅要看出了多少钱、派了多少人、给了多少支持,更要看脱贫的实际成效”。
可喜的是,省际结对正在深化,江苏对接陕西、广东对接四川等省际协作在进一步展开。市际协作方面,珠海对接凉山州等正在深化。更为精细化、精准化的县际结对也在酝酿当中。一场更大规模、深入到县际的扶贫战即将打响。
2020年之前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已经制订,正向目标坚定迈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