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关键靠扶贫。珙县农商银行以“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积极抓实精准扶贫,夯实扶贫基础,有效推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谋求新办法,找准新定位,将金融服务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促进扶贫攻坚目标按期完成。农商银行怎样助力精准扶贫是笔者近期实践与思考的问题。
摸清情况 找准致贫返贫原因
珙县隶属乌蒙山片区贫困县之一,农业人口340979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2元,截至2015年末,全县贫困村共计60个,贫困户7088户,贫困人口22669人,贫困发生率约17%。
目前全县有农村商业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其中农商银行存、贷款总额分别占全县金融机构的43.87%、41.14%,存、贷规模均居全县金融机构首位,是支持精准扶贫的主力军。
——致贫的主要三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发展农业生产困难。全县60%的地形为山区,5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目前,因环境条件致贫人口约10068人。二是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持久产业支撑。由于贫困户大多居住在山区,且居住较为分散,信息交通闭塞,受自然环境制约,加之缺乏长效产业支撑,脱贫之路任重道远。三是劳动力缺乏,且素质较低。目前,全县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约33%,全县因病致贫人口约3226人。据统计,全县贫困人口平均接受教育时间仅2.93年,远远低于全县人口平均接受教育水平。
——农商行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自身扶贫能力不足。农商行扶贫资源单一,各方未形成有效合力,扶贫资金有限,资金撬动效应不明显。二是扶贫积极性难以调动。因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弱势地位,以往许多扶贫资金单独投向经济基础较好的产业大户,贫困户想贷贷不到的情况屡有发生。三是农商行贷款产品“不接地气”,产品体系不完善,单一不丰富,不能对贫困户的发展需求实现覆盖。
对症下药 七项举措精准扶贫
——优化扶贫小额贷款,发挥“脱贫酵母”效应。一是要准确掌握贫困户金融需求信息资料,确保信用信息采集准确,评级授信有效无空白,做到贫困户想贷能贷,农商行应贷尽贷。二是要优化小额扶贫贷款,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做到精准扶贫,有效破解贫困户缺资金难题。三是要逐步建立完善扶贫小额贷款体系,对符合评级授信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及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给予更多金融产品服务和利率优惠。
——创新金融产品,分享“扶贫红利”。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