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第8期:当代县域经济
激活动力就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活”,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增强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自主投入能力。目前,我们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5万亩、林地62万亩,抵押融资贷款10亿多元,引导农民将10多亿元存款投向了产业发展、兴办实体经济,带动4万多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第二,围绕市场出台激励政策。有机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康养是通江县近年来打造的特色产业,为聚合多方力量推进脱贫攻坚,我县出台了多项激励支持政策。为突出市场推动作用,我县与龙头企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山林,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务工,优先培训贫困群众技术。支持贫困户加入专合组织,改变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有效对接大市场,实现“借船出海”。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回引创业,给优惠政策、给高效服务,对外来投资者高看一眼,对回乡创业者厚爱三分,借智借力加快发展。近年来,通江县已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8个,培育龙头企业40余家,回引成功人士850人,累计回引资金15亿元,带动贫困群众2万多人。推动扶贫工程民营化、市场化,吸引社会资本10亿多元。
第三,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利用农校、卫校等平台,培养食用菌、茶叶、畜牧、乡村医生等专业人才5000余人。组织专家队伍分行业、分片区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解决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带动25万人外出或就近就业,劳务收入70多亿元。引进佳士集团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实现1000余贫困群众就业。采取村组干部结对帮扶、龙头企业定向扶持、富裕户帮贫困户、亲戚邻里换工互助等办法,实现抱团发展,绝不落下一户一人。

用活资金,脱贫的坚实保障
记者:在各地的脱贫攻坚任务中,资金问题往往最直接、最现实。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通江县的做法是什么?
赵万先:目前,要完成剩余157个贫困村7.05万贫困人口脱贫奔康任务,需投入资金60多亿元。我们将着力用好用活政策,优化资源配置。
其一,用好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每年将县级新增财力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统筹用于脱贫攻坚,每年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行业资金8亿元以上,向当年脱贫“摘帽”村投入1500万元以上,统筹用于路、水、房、产业、公共服务等建设。帮扶单位为每个贫困村建立20万元的村级发展资金,其中,60%用于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产业发展等急难问题,40%量化为村集体经济股本金,注入本村新型经营主体,按农村信用社同期贷款利率并适当上浮的标准进行分红,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左右。
其二,撬动金融资金。近年,我县财政建立了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农业担保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等7000万元,每年撬动特色产业贷、易地搬迁贷、巴山新居贷等各类银行贷款和非银行性职能机构资金20多亿元,实现资金变基金、无偿变有偿、短期变长期、农民变股民。通过创新探索金融机构、帮扶干部、贴息部门、保险部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5+1”助农增收模式,目前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亿元。
其三,激活社会资金。通过大力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目前我县已节约建设用地指标1300余亩、实现收益4亿元,群众户均获得补偿性收益7万元左右,计划未来5年节约指标5000亩、实现收益15亿元。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7万亩、收益14.7亿元将全部用于脱贫攻坚,未来5年,还将计划新增耕地2.5万亩、实现收益5亿元。通过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等公益活动,我县在北京、重庆、西安等10个城市建立扶贫开发协会联络处,每年募集各类资金1亿元以上。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