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着力抓好分类去产能等17条政策举措。
——常态做优“面”:科学优化产业布局这个基本面。《矛盾论》告诉我们,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联系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产业转型发展的平衡点,优化产业布局。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把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二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战略,推进“五大经济区”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突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四川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点、线、面的辩证有机统一。
“矛盾”方法重引导 畅通产业转型渠道
运用“矛盾”方法重引导,畅通产业转型渠道。产业转型是一个持续、动态过程,需要用矛盾论的方法畅通产业转型渠道、优化产业转型环境,构建“点、线、面”互联互通的产业转型传导路径。
——畅通由点及面的正向产业培育渠道。该渠道实质是由企业创新到产业结构优化的内生式扩张过程,是从点到面、从量到质、从个体到系统的产业成长周期,它恰好体现了事物的矛盾是运动发展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并反过来影响内因作用发挥这一深刻哲理。因此,在推进产业转型中,要注重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实现创新效益的裂变。要注重疏通由“点”及“面”的关键环节,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产业科技孵化体系、产业成果转化体系。要完善从企业成长到产业转型的全过程制度环境,通过制度创新还原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使内外因都发挥作用,达到内因和外因作用力的有机统一。
——拓宽由面至点的逆向产业引导渠道。该路径再次体现出《矛盾论》精髓,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同时折射出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因此,推进产业转型要注重构建完备的产业体系,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发展方式与产业组织模式变革,推动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促进技术外溢,为企业转型和生产方式转变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