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第2期:当代县域经济
城乡统筹筑牢小康之基

记者:那么,怎么确保这一系列的创新发展成果公平地惠及城乡呢?
刘襄渝:在这一点上,我们加大机制体制的创新力度,以区域协调发展和改革成果全体群体共享为着力点,构建精准扶贫和帮扶弱势群体的内在机制,并创新新型社区治理方式等,初步实现了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一是构建个性化精准扶贫机制。按照“率先脱贫、全面小康”的总要求,建立健全“精确识别、精准扶持、精细管理”的体制机制,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确保帮扶的资金、项目、人员直接到村到户。二是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部分区域,打破原有的村制界限,成立农村社区大党委,实行网格化管理等等,探索农村社会治理新方向。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必须依据区位特点进行城镇布局。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 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粗放城镇化”, 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这就必须依据环境资源禀赋进行生产力布局,产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必须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必须找准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实施重点战略,以点带面,促进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应注意不要把所有的农村都变成城镇,而是要形成城乡互动的发展机制,城乡资源互通的交流渠道和城乡各有所长的生活环境,最终打破二元结构。还必须要创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避免公共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构建低碳生态产业
记者:利州区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在生态建设方面有什么举措?
刘襄渝:山高水长百业旺,天蓝地绿人和畅。我们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培育低碳特色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实现生态和增收双赢。坚持发展生态低碳特色农业、工业和旅游业,既要生态保护,也要居民增收。一是培育壮大生态低碳特色产业。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强力推进绿色农产品认证。制定低碳旅游示范村建设规范,启动低碳旅游示范村建设工作。二是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大力倡导低碳理念和绿色消费模式。开发低碳产品、组建低碳志愿者队、开展低碳文化宣传,将低碳文化融入到机关、学校、社区、新村以及全域小康建设之中。三是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全面启动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工程。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等农村优美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利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