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第2期:当代县域经济
城乡统筹筑牢小康之基

记者:在此基础上,利州区又将如何实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呢?
刘襄渝:我们以“三园一区”为载体,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之路。第一个是规划建设五大新型工业园区。积极推进优势资源就地转化,规划建设了高效能源、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电子机械五大新型工业园区,增强园区配套能力,促进工业产业集中集聚发展。第二个是分区布局五大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坚持产村一体,布局蔬菜、畜牧、核桃、木本油料、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五大特色农业园区,实现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民变居民,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面达75%,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达40%。第三个则是积极打造四大文旅产业园。依托优势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天曌山、龙潭、万源和川北民俗4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第四,着力抓好城乡新型社区建设。为加大人口集聚力度,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已建成城镇社区61个,新型农村社区15个。从空间布局和资源投向上来看,我们通过“三园一区”建设,“要素向产业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方略基本实现,三次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更为显现,园区、农村社区和城镇建设布局合理、紧密联动,形成了互为促进的良好局面。


创新成果惠及城乡

记者:要想实现科学统筹城乡全面小康之梦,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利州区是如何思考和实践的?
刘襄渝:我们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集体资产所有权“七权”同确,并承担9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形成合力闯关格局。同时,我们还配套“区、乡、村”三级产权交易流转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了“确权登记颁证+金融政策配套+交易流转市场+新型主体培育”的全流程体系建设。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城市工商资本与农联姻,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局面正在改变。
产权和户籍是农村改革的两个核心领域,涉及农户的基本财产权利和社会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配套。我们在深入研究,精心谋划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1+4+5”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部分居民历史性的领到了新型居民户口簿、居住证、失业证、低保证,并以村和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社会治理体系,使城里人和乡下人事实上两种身份、两种待遇永远成为历史,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城乡统筹。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