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线交通成发展契机
建设村所在的龙潭乡,位于广元市利州区南部、大南山南麓。在2008年之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无工无矿、位置偏远,是全区最穷的乡镇之一。而近年来,龙潭乡依靠生态优势,抓住了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全域新村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打造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带,竭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强大的产业支撑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
究其缘由,龙潭乡的飞速发展与大环线交通建设密不可分。原来,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近4年时间里,龙潭乡积极规划道路建设,境内水泥路迅速增至200多公里,成为利州区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硬化水泥路的乡镇。此后,龙潭乡继续致力于建设“三大环线”。其中,一环线主要连接元山、和平、回民等村落,重点打造乡村旅游观光环线;二环线则是以界牌、复兴、金鼓、青龙等为中心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带;三环线是春风、庙坪、柏佛等为中心的低碳农业辐射带。环线道路的相继开工,不仅为乡域内各村带来了发展的便捷条件,也使各村的发展定位更加明确、各有侧重。
建设村处在龙潭乡乡村旅游环线的重要位置,公路100%通组、60%通户,已成为利州区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推进适应盆周山区“大分散、小聚居”特点的典型代表。国家生态农业主题公园、曙光现代农业观光园核心区均位于此,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农业观光胜地。2014年,建设村入选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李文斌告诉记者,在2012年启动的新村建设时,龙潭乡便邀请了四川大学的专家,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容环境和产业融合等各方面进行统一规划。据介绍,建设村的新村聚居点采取自筹自建、外观风格统一设计的办法,以“小组团”的方式, 突出川北民居特色、深度挖掘红军文化和农耕文化,将新村风貌与传承农业文明、弘扬红军精神结合起来,采取“微田园”“农旅结合”和传统民居保护建设模式,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精细化打造生态田园新村,为日后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创意农业集约集群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乡村旅游改变生活面貌
“其实,2012年以前,我们村一个像样的农家乐都没有”,李文斌说,发展到今天,村里成规模的农家乐已有14家,周边到村里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投入到旅游服务工作中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我自家也开了农家乐,实在是忙不过来,便把外地的女儿叫回来,自己当老板!”
说到农家乐给建设村带来的收益,李文斌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新天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