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真义是洁净与和谐
什么叫幸福?住在高楼里就叫幸福吗?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真的是必须耗费巨资才能办成的事?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6月,成都被赋予重任:探路城乡统筹发展路径。金堂,作为四川丘区的典型,其探路实验同样意义重大。
金堂,县城距成都28公里,境内多丘陵,成都平原经济圈内的重点发展县和成都市“特色产业发展区”,中河、毗河、北河穿城而过,另称“天府花园水城”。水城乡镇20余个,行政村180余个,如何让工业反哺农村,对工业经济尚不强大的金堂而言,是一道难题。统筹城乡,工业要继续发展,农村的建设也得趁势赶超。
“十二五”期间,四川提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在成都,幸福美丽新村多了一个创新性词:新农村综合体。成都要求,新农村综合体是让农村居民“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式发展。
2014年,金堂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达252亿元,可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仅16.99亿元。微薄的财政要办大事,洒向城乡各个经济发展战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属不易。
“花小钱办大事,没有钱,也得办事。”金堂县统筹委主任李远宽说。为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金堂县设立了村公经费,多则10多万,少则几万元。“村公经费作为药引子,充分发动群众投入新村建设,借力用好村民自治原则,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最终放大资金效应,让小钱发挥出大作用。”
清江镇荣华村的“范家大院”就是一个典型的新农村综合体。230多户约700多村民聚居在公路一侧。这里没有整齐划一的农家新居,可走进大院,不由让人眼前一亮。典型的川西坝子农家风情院落扑面而来,整洁的水泥路面延伸进各家各户,路边的房屋墙面,“孝”“善”“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农耕文化随处可见。
走进村民大院,以前的杂乱无章早已变得有序而整洁,就连以前乱码乱垛的农村黑瓦,也被整齐地砌成了花台。虽然一切都是旧房旧村,但因注入了新的元素,整个村落的风貌已焕然一新。“整治院落,我们总共花了30多万元。”荣华村的村支书王州林说,“镇政府出了10余万的村公经费,然后是村民集资,人均150元,家里有轿车的还要多出,得1000元。政府还奖励了2万元,全用在新农村建设上去了。”
新村是建成了,但长期困扰农村的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