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化”与亚投行的兴起
主权货币纷争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纠结,建立“去美国化”世界的时候已经到来了。“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革命。构建一个新的全球金融框架以及制定全球金融市场的新规则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全新的全球框架、新的全球规则、全球平衡与全球治理需要我们参与到重建的战略对话与思考中来。”米卫凌在书中援引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先生的话说,“一种新的全球金融秩序已经在中国得到了讨论”,并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一是金砖四国已经启动了一个“去美元化”方案:双方的“货币互换”在双边贸易中将排出对美元的需求。二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国家控制着全球20%的原油资源和几乎50%的世界燃气储备,这也是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部分——“新丝绸之路”将把国际铁路网络一直扩张到德国与荷兰的鹿特丹港。三是中国首倡的区域性、开放性、包容性多边开发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不但得到许多亚洲国家的积极响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四个欧洲国家也是“扎堆”申请。一如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傅立门所言,欧洲四国之所以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考量,是“为了参与一项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地区的重大经济倡议”。
“亚投行的兴起,搅起世界多边机构一池春水,引发竞争模式,这对全球而言,无疑有利。全球治理机构标准将逐渐提高。”美国新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的评论可谓公允,亚投行不是对抗而是互补。“世界各国应在亚投行问题上加强合作。”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荣休所长弗雷德•贝格斯滕在日前发表的《美国应该加入亚投行》的文章中说,“美国还应鼓励世行和其他现有多边贷款机构与亚投行密切合作。这样,亚投行项目就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积极角色,并受益于中国不断增强的发挥建设性全球领导力的意愿。”一如亚投行的欧洲小伙伴们所言,“通过与现有的多边投资和开发银行合作,亚投行将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是时候实行另一种货币政策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女主席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的专题讨论会上共提到“洗牌”这个词十多次,平均每2.3分钟就提及一次。中国国际金融论坛联合会主席、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也认为,“世界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各种新规则不仅在发达经济体内部,还被提出来与所有的新兴经济体进行了讨论,包括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即中国。”“接下来的10年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一次重大机遇,中国在世界货币与金融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所处的地位将会经历根本的改变。”米卫凌在《大洗牌:全球金融秩序最后角力》中断言,“人民币已经成为了多元储备货币体系的一部分”“中国货币将于2015年被添加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中”,而“华盛顿当局的政治家们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事情,他们仅仅是在拖延全世界国家对美国金融体系的最终绝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