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团结、踏实工作,使烈太乡走过了抗震救灾最艰辛的日子。
灾后恢复重建,烈太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一系列重大灾后重建项目的开展、推进工作又落到樊伟和同事们的身上。
烈太乡有11个重大项目,其中大部分项目影响着整个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后续发展,协调好各方工作,意义重大。
“樊书记从去年地震后就基本上没耍过周末。”烈太乡副乡长沈中俊对樊伟的评价是,“有魄力,干工作一点不含糊”。当地百姓夸他:“不愧是当过兵扛过枪的领导,说一不二,敢说敢干,说到做到,为民务实的好干部啊!”
对此,樊伟则轻描淡写地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烈太建设好了,群众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好,自己以后也才有回忆的经历。”目前,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受灾群众纷纷搬入新居,占地73.93亩的1292户大型安置点也在今年2月初正式进场建设,2015年年底群众将搬进漂亮、干净、整洁的电梯公寓。
创新发展的实干家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一直是樊伟的工作目标。随着烈太循环经济项目一个个落地,他开始结合本乡实际,更深层次地思考未来的发展规划。
“烈太乡以前是一片稻田,老百姓靠传统耕种维持生计,然而,你看看现在,一座新的城镇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樊伟指着不远处的工地告诉记者。
据介绍,烈太产业新城的建设始于2012年下半年,整个新城共分为微晶新材料产业园区和配套城市功能区两部分,并引进了一家微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发挥产业优势,抓住省委打造循环经济园区的有利时机,他提出了“‘两化’互动新典范、生态美丽产业城”发展思路,制定了“一心四轴一带三区”的发展规划;在推进产业新城建设上,坚持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突出项目推动,推进产城一体化。
在樊伟的带领下,烈太乡在产业新城建设上实行“打硬仗、补欠账”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建金山银山与保绿水青山并重的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烈太产业园区已实现年产值41.5亿元,吸纳务工5000余人。
人民满意的好书记
“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这是樊伟经常说的一句话。“主政”烈太乡3年多,他身体力行,让村民们看到家乡一次次蜕变:滨河路、主干道、烈太新桥、防洪堤、安置房一系列的大项目大工程都已顺利启动、有序推进,向群众承诺的“好房子、好工作、好生活、好环境、好未来”的五好目标也正一步步坚实迈进。
“过去烈太乡曾是离县城最近最穷的乡镇,经济考核指标常年位于倒数第一第二,现在随着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我们的发展无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复兴之路指日可待。”樊伟说。
面对上级党委和政府的信任,面对烈太群众的殷切期盼,樊伟说:“个人深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尔俸尔禄,民脂民膏’怕的是辜负上级的信任、辜负群众的期望,因此要常把群众放心头。”
如今,在全乡7000多人民群众的见证下,樊伟对百姓的承诺正逐一兑现,纷纷称赞他是“人民满意的好书记”。